第六节《周易》的形成及发展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​第六节《周易》的形成及发展

《周易》这部书,是由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两部分的。《易经》是一部信息预测学,分为上下两经。《易传>一部哲学著作,它由《彖》上下、《象》上下、《系辞》下、《文言》、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共十篇文构成。它的成书时代,在春秋的战国时期,但文章不是出一人,而是多人所作之合。

《易经》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,由于后人<易经》的基础上写了《易传》。又称为十翼。<易传》中的文章,开始是附在《易经》的后面。都是围绕解经而著的,这样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合并成为今天的<周易》。

<周易》的书名一词,最早见于《左传》。如<左传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周史有以《周易》见陈候者”。至于它史料,有关《周易》的书名记载就更多了。

为什么要把书名定为《周易》,自古以来有不少的释。总的来说,“周”字主要是指的代名,即周朝。“易”是日月的含义,主变,故易“变”也。

《易传>的解《经》的哲学思想,是在《易经>占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。它对《易经》的解释,从天文、地理人事等方面论述,比较全面,又较系统。第一次用科学的想和唯物观点,揭示了《易经>占卜的哲学思想和唯物主义辩证法。

《易经》和<易传》这两部分,在内容上既有差别,在形式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情况下,结合为一个整体,在中外文化、思想史上,是个引人注目的奇绩。<易经>成于殷周之际,《易传》则形成于战国时期,二者相隔七、八百年的历史,所以现在称《周易》成书于商周至春秋之际。

<周易》的历史与发展,是漫长的,也是复杂的。它约经历了:阴阳概念的产生;八卦的创立;重卦和卦爻辞的问世和“十翼”的形成。在时间上,它经历了夏、商、周、春秋。在成书的过程上,它由《连山》,<归藏》,《易经》到<周易》。

<连山》是以艮卦,即以山为六十四卦的起点,这虽然反映了夏人的思维能力有发展,但对天地观念的认识还很肤浅。当时因洪水泛滥,大地浮沉,人们主要是居住在山洞里,所以把山作为地球的主体。

(归藏)是以坤卦,即以地为六十四卦的起点,说明殷人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,这不仅说明母系社会的势力还存在,而且在认识上,初步形成了地球中心论的世界观。

(易经)是以乾卦,即以天为六十四卦的起点,说明社会由母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,这不仅证明周人对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,而且开始研究天体运动对地球、对人的影响,揭示了宇宙间对立与统一的规律,所以,一个新的宇宙观开始出现。

<周易》发展的漫长历史中,我们可以看到,我们祖先发明的八卦,是我国信息预测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。还可以看到,人的思维能力,正如毛泽东同志在《实践论》中讲的那样:“人们的认识,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,对于社会方面,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,即由浅入深,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”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